成都宽窄巷子深度游记(2)
成都宽窄巷子深度游记(2)
慢生活的发源地
一走进宽窄巷子,你就不由得会放慢脚步。宽巷子最宽处其实只有7.5米,而窄巷子最窄处是5.5米,两者差别并不大。街道本来并不宽敞,却错落有致地这里摆上一张茶桌,那里放上一排靠椅。游客放慢脚步,瞧瞧东,看看西,倒是别有意趣。“经过我们考察,街道宽度为3.5米时,游人行进缓慢,又不影响流动,为最佳状态。”杨建勇边领着我们在巷子里弯来绕去,边讲解道。
宽窄巷子拥有的174个商家,餐饮占了大多数。那是需要坐下来慢慢品味的。我们进了一家“成都印象”,这家川菜馆分上下三层,底层有戏台,中部挑空的,各层食客均可边吃边看成都川剧团表演的经典剧目,因此吃饭的节奏实在是慢。我们去时是满座,等了好一会儿,还腾不出空餐桌来,只得打消了在此就餐的念头。据说像这样需事先订餐才能有座的餐馆,在宽窄巷子不是少数。
宽窄巷子本来是想建成一个“城市客厅”,向外地客展示成都文化,不料建成后大受本地人欢迎,成为成都人慢悠悠品味“巴适”人生的绝佳去处。其实成都人的工作节奏并不慢,例如那些操着方言的出租车司机,个个都是风风火火、多拉快跑。宽窄巷子表现出的慢节奏,无疑契合了成都人知快守慢的品性,是成都精神的精髓所在。
成都的慢古已有之。自五代起,这里因物阜民丰,山水灵秀,政局相对平和,游赏之风开始盛行。成都是道教发源地,道家文化中“天人合一,顺应自然”的思想,深植于一代代成都人的头脑之中。到了清代,少城的八旗子弟游玩遛鸟、喝茶休闲之风盛行,悠闲之风更是由此蔓延开去。成都人已经度过了上千年的慢日子,而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“慢生活”的浪潮,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,其成熟的标志,是1999年在意大利奥维托举行的“慢城市国际大会”。如今,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宽窄巷子,慢慢领会古老“慢城”的美妙,还真的有点儿像是在“取经”呢。
文化多元带来产业繁荣
像宽窄巷子这样的老街区改造,太容易做成简单的复古,或是单调重复的业态:而宽窄巷子不落巢臼创造出的文化多元,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。
巷子里的建筑,多数为中式四合院,也有几家西式的。例如窄巷子30号的瓦尔登,本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欧式建筑,经过改造它那伫立于正房廊檐下的罗马柱,精致温馨的包间,加上法国鹅肝、美国剔骨牛排、意大利比萨,直把一种西方的浪漫送进人们的心田。那些在四合院里经营的西式餐饮,似乎也完全没有水土不服的样子。这里的“星巴克”,有上千平方米面积,为西南最大的同名店。由黎氏华人兄弟开设的瓦尔登西餐店,大门外墙上的拴马石,是成都独有的胎记。而店内主营的简约西餐,又对美国作家梭罗所写小说《瓦尔登湖》中倡导的回归本心、简单生活的理念,做了最好的诠释。
为数居多的中式餐饮,其中既有高档的,也有一二十元可以就一顿的大排档;既有川式的,也有全国各地风味。仅就川菜来说,并不限于大家熟知的火锅、辣子鸡、酸菜鱼一类,酉阳乡下的老豆腐炖子排、金沙江边的鱼、成都附近某个小镇上的晒牛掌,都由这里登堂入室,成为人们的最爱。吃饱喝足,逛逛商店,羌族妇女手绣的熊猫、成都姑娘缝制的皮包、台湾宝岛出品的琉璃、印度与尼泊尔运来的宝石……都能让人爱不释手,或勾你忆起一段往事。琳琅满目相当生活化的宽窄巷子,可以牵引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无限遐想。
文化多元又生活气息浓郁的宽窄巷子,几乎成为所有人的精神家园。在这里,老年人容易怀旧,年轻人觉得时尚,外国人感到很中国,中国人发现很洋气,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最爱。一条原本冷冷清清的老巷子,就是这么在大家的喜爱与文化认同中繁荣起来,长久不衰,走出了一条形态、文态与业态有机统一的成功路子。
相关链接